ID1900077

第五部、天体关系给地球创造本体水系平衡运动条件

一、月球参与日、罡对地球作用的平衡关系

1、潮汐与两大陆对月形式相映

 

环顾地球外貌,呈现两大类:一类是陆地;一类是海洋。遥看地球外貌,不仅它的陆地是球状体,而且它的海洋也是球状体。

从地理角度看陆地分布:在南半球,南极洲居轴心部位,南美洲大陆、非洲南部大陆和大洋洲鼎足而立;在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对称,位居它的东西相背方。

从地理角度看海洋分布:在南半球,印度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分割了南极洲、南美洲大陆、非洲南部大陆和大洋洲;在北半球,北冰洋居轴心部位,太平洋、大西洋两大鸿沟对称,分割了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

看地球的陆地与海洋结构,宛如海水拱托几块大陆砌成一个球状天体。

有一个定义:水保持平面。认真看这个定义,它成于对水在陆地被囿限的形态观察,因为水体在陆地上不论位居高、低海拔,只要被囿限,它就形成平面,失去这个条件便成为落差动态。从天体角度看水体,它在陆地被小范围囿限不论位居高、低海拔都保持平面,可是一入大海融入洋中便成为球状水体的部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海洋是被陆地囿限还是将其包围?不管怎样理解它,浩荡海水毕竟呈现一个球状汪洋平面。

海洋水体虽然形成了稳定的球状平衡形态,可是,在这个稳定的大前提下,内涵海水以潮汐形式表现的运动形态,它展示着地球本体水系的运动科学。持物质与物体相互作用形成内在规则与外在现象两个方面的辩证观,对海洋水体以潮汐形式表现的运动态进行科学分析,潮汐以自然形式表现的是天体与海水相互作用形成的外在现象,它被对立天体之间平衡关系发生间歇性变化形成的内在规则制约,因此,认识海洋水体运动科学的关键,在于找出制约潮汐变化的内在规则。

长久以来,人们观察海洋,已经看到潮汐与两大陆地转对月角度变化有关,因此,在意识中形成了海水被地转时月球引力作用而起落,这个条件造成认识潮汐的观念形态,并产生这样的理念:认为地、月之间的引力类似实验圆周体质心与质点中间的线,双星是在线状介质两端,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与负作用力;月球在运行中,是将对地球的这种作用力转化为对海洋作用,使海水在地转中被月吸引,形成向月方海洋涨潮、背月方海洋落潮的观念形态。

到海边认真观测海洋动态可以看出,“潮汐”并没按这样的规则运动,而是在地转与月行异步运动中形成的特定规律(注:这里的潮汐概念与旧时潮汐概念存在分歧。差别在于:旧时的潮汐概念认为海水日涨为潮、夜涨为汐,两潮合一而成潮汐;对海洋观测,潮汐实为四种海洋形态:涨潮动态、涨位静态、落潮动态、落位静态,四种海洋形态合一,成为潮涨潮落的一个潮汐周期概念。望读者观察海洋时斟酌)。观测海洋动态,潮态变化不仅有时间规律,而且与地、月的异步运动规则对应。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层关系:潮态变化虽然与地转对月角度变化对应,可是,在这样的对应形式上并未表现地转使向月方海洋涨潮;恰好相反,在潮态与地转对月周期对应的形式上,向月方海水不但没发生“滚桶式”涨潮(注:是指将封闭的桶内装入少量水,桶滚动时,水被向心力作用永远朝着地心转动的形式),反而形成在地转中潮态与欧亚和北美大陆对月角度变化的形式对应。

潮汐在这样的同步形式上被三个规则制约。

一、地球在自转中,用24时48分45秒时间形成一个地转对月周期,在一个对月周期中发生两次潮汐,每次潮汐都使海洋现出四种形态:(一)、落潮动态;(二)、落位静态;(三)、涨潮动态;(四)、涨位静态。每种海洋形态都持续3时6分(注:观测点位于渤海弯。在黄金海岸浴场南200米处是一条小河,入海口约3米宽,口内是一片葫芦状水域,在此处观察潮汐,潮起时河水明显现出逆流动态并伴有水位升高现象,潮落时河水明显现出顺流入海并伴有水位降低现象。在此地观测海洋:潮起和涨位静态与潮落和落位静态的时间均为3时6分;一次潮汐在四个均衡时段内表现为两种动态、两种静态。因此在海湾处的地理位置观察海洋,把此处潮汐的时间规则与海洋阔面、尤其是近赤道大陆沿岸所现潮汐的时间规则相比,可能有误差,因在这里是按此地观测得到的数据演算,故得出的数值概念含概性)。

二、地球在24时48分45秒时间内旋转372,6度,月在这段时间内运行12,6度,海洋在24时48分45秒时间内发生两次潮汐,每次潮汐都现出两种与地转对月角度相映的特征:一种是欧亚大陆与月相对,潮现落位静态;另一种是,按时间推算,发生第二次潮汐时北美大陆与月相对,潮再现落位静态。不论以哪个大陆转到与月相对角度作为测算潮汐周期的标准,潮现落位静态时,在地转周期中都推迟48分45秒时间(注:这个数据是按地转对月周期的平均数测算得出,因此,在具体地转对月周期与潮汐周期对应形式上表现着细微浮动性)。

三、以农历的月初和月中为时标,在每个时标的固定标时上都发生一次大潮汐。把大潮汐与平潮汐对比,海洋形态表现三种差异:(一)、落潮动态加大;(二)、落位静态与涨位静态的落差比平潮汐加大;(三)、涨潮动态加大。月初大潮汐特点是:月行于日、地之间,三星形成直线时,北美大陆与月相对,潮汐落差比平时加大。月中大潮汐特点是:地球在日、月之间,三星形成直线时,欧亚大陆与月相对,潮汐落差比平时加大。

根据海洋动与静的形态变化规律,分析制约潮汐现象的内在规则,它成于复杂的物理关系。以潮态与两大陆对月角度对应的自然形式为线索,分析在背后支持潮汐的物理性:潮汐不是在海水被月吸引中产生,因为海洋对月并未形成滚桶式起落形态;潮汐与两大陆对月角度对应现象表明,月与地球上两个大陆发生着对偶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月与地球并没发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与负作用力关系,所以,用月对地球引力转化为对海水作用的理性诠释潮汐现象,得出的理论是错误的。

潮汐规则显示:月与地球之间并未发生电势相背关系,不能对海水直接吸附,因此,不能形成滚桶式涨、落潮态的变化。这种性质在大潮汐中尤为明显。出现大潮汐时,一次是月行在地球的向日端,一次是月行在地球的背日端。如果潮汐是地球系质心与质点在电势相背的引力作用中产生,那末,月初,它在向日端居日、地之间时,对地球形成的电场力与日对地球电场力偶合,当使潮汐中涨位加倍,可是海洋形态与此相反,却形成潮汐中落位加倍;月中,月在背日端对地球形成的电场力与日对地球电场力相背,只能产生力矩形式的引力效果,如果两半球同时涨潮必然改变潮汐规则,不能使潮汐落位加倍。根据大潮汐与日—地—月直线对应的自然形式可以认定:引发潮汐的成因不在于月对海洋作用的引力变化。

海洋在潮汐中表现的动态规则揭示这样的理性:海水被地球与日、罡共同作用,已构成球状平衡机制,不同潮态都是在海洋的球状平衡基础上改变,潮态变化揭示,天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变化,与海洋的球状平衡机制在发生微量冲突。依据大潮汐三个特征寻找造成冲突的原因,在于月球参与了日、罡对地球的力矩关系。不过,其中暗藏一个问题:既然在日、罡与地球共对海水作用中已构成球状平衡机制,而月球引力不是对海水作用,那末,它参与日、罡对地球的力矩关系后,是怎样与海洋的球状平衡机制发生冲突?这个问题的内在关系,是给海洋造成潮汐原因的实质。

通过潮态与两大陆对月角度对应现象可以看出,日、罡、地、月相互作用发生的天体关系对海洋表现牵制性。因为地、月异步转动,发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发一系列天体关系变化,这些天体在相互作用中牵制对月的平衡关系发生微量变化,是造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找出月与地球相互作用引发平衡关系变化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认识日、罡对失衡态地球调整力矩关系引发的潮汐,才能看清天体之间平衡关系变化与海洋球状平衡机制发生的微量冲突。

 

2、月在卫星运动中与地球发生电磁关系

 

给地、月相互作用造成平衡关系变化,引发一系列天体关系变化的原因,在于这些天体之间形成的载体结构。因此,认识地、月之间的星系关系,是认识地球在日、罡载体中平衡关系变化,与海洋球状平衡机制发生冲突的前提。

月球是在地球转向中心南北38度部位内曲线运行,它在这个部位被地球环形电荷作功,产生的卫星动能为主动能,月球是在这个基础上被日、罡引力作功,形成曲线运动。月在地球系内围绕质心运行的同时,亦被地球携带绕日运行,它在这种状态同地球的力矩性质一样,与其共在太阳北侧形成偏心式星系运动。因为地球是在北极星轴上90度旋转,所以,月在曲线运动中的主行向,被地球在地—罡轴上的90度矩线制约,形成围绕地—罡轴在地球上90度运转的基本形式。由于月在这个基础上绕地运行对日矩线的角度不断变化,使日、罡对地球形成力矩的基础上,把这种作用力转化为对月优、劣势互补相承式引力。因为月球在这种方式引力中产生的平衡效果,被对日矩线的角度变化主导,所以,日、罡把对地球的力矩作用转化为对月的互补相承式引力,成为月在圆周运动中侧行的动力源。

因为月在日、罡载体内所处环境复杂,它与地球相互作用时需面对在复杂环境中发生的多方天体关系,所以,月居地球系质点位置运行,具有不同于其它天体的特征。尽管如此,月在多方天体关系中,与地球发生的近距电磁关系还是具有主体性。

地球在日、罡载体内是媒介天体,既有轴心性又有质点性:它在地、月圆周体内位居轴心;在日、地圆周体内位居质点。由于地球在自星系内是用环形电荷对月作功,方使月在电势能减少中形成卫星运动。地球在这层星系关系中虽为质心,可是在日、地星系关系中却为质点,这个条件使月被地球携带形成双星共同绕日的载体动态。地、月在载体内表现这样的运动特点:月绕地球360度,须用地球自转29,5366周的时间;地球自转360度,月绕地球运行12,6度。

将地球转速与月球行速对比,可以看到一个明显差别:地球在质心的内旋运动与月球在质点位置的外旋运动不同步。月与地球在异步运动中对立,它的曲线动态揭示,质心负离子体内的媒介物质有三种特性:一、月在地球环形区域弧层内运行,因被它的环形电荷作功而产生卫星动能;二、人造卫星运行不断被地球拉近,而月与地球的距离从不改变,这个差别表明,地球的不同距环形电荷弧层内依然存在节层性质,月球是依赖负离子体外层电子做媒介,在具有节层性质的弧层内与地球的环形电荷发生正比关系;三、月球无自转动能,它磁场的一个磁极对地球定向,使地球运动的旋转磁极与月定向磁极异步,产生推斥与吸引相对变化的两种磁力作用。这三种特性给地球创造了对月产生失衡动能,并得以发挥的条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