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1900077

五、潮态与两大陆对月角度变化同步

1、潮汐规则成于地球磁力负作用与两大陆重心力偶合形式

 

在平潮汐中,只要两个大陆对月形成两星三点直线,赤道两侧海洋必现落位静态。根据这个特点,推算地球对月磁力负作用与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形式,地转372.6度,发生两次交替的偶合关系:一次是欧亚大陆与月异性磁极相对,发生磁引力负作用和移向这个大陆的重心力偶合;一次是北美大陆与月同性磁极相对,发生磁推力负作用和移向欧亚大陆的重心力偶合;地球在磁力负作用与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中都产生轴心失衡效果。

在这样的偶合方式中,两大陆以垂直姿态对月形成90度,地、月之间不发生磁力关系。地球在这种状态旋转,重心虽然仍向两大陆转移,但因产生的惯力对称,故在惯性力平衡中轴心不动。以这种形式的平衡为始点,地球旋转372.6度,两个大陆各发生一次与月磁极相对关系,地、月按这样的磁规则异步运动,形成两个磁力负作用与重心力偶合和失偶的交替形式。

一个是欧亚大陆转向月球:地球与月异性磁极相对,产生的磁引力负作用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形成向月靠近的动态,天体失衡后,日、罡对失衡态地球控制,造成失衡态力矩条件;两大陆对月形成90度,欧亚大陆S极磁场离开月球N极磁区,地球与月异性磁极相对关系解除,磁引力负作用消失,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关系解除,天体回到负离子体中心,恢复与日、罡的平衡态力矩,形成一个偶合与失偶形式。

另一个是北美大陆转向月球:地球与月同性磁极相对,产生的磁推力负作用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形成对月疏远动态,天体失衡后,日、罡对失衡态地球控制,再次造成失衡态力矩条件;两大陆对月形成90度,北美大陆N极磁场离开月球N极磁区,地球与月同性磁极相对关系解除,磁推斥力负作用消失,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关系解除,天体回到负离子体中心,再次恢复与日、罡的平衡态力矩,形成另一个偶合与失偶形式。

根据两个偶合与失偶的交替形式,推算地球与日、罡在平衡关系变化中发生的力矩关系变化,形成两个对应的内在规则。

以两大陆中心对月90度为基点,在欧亚大陆转向月球的角度上测算,当地球旋转23.2875度,差67.5度形成两大陆对月直线时,它的S极磁场进入月球的N极磁区,与月发生异性磁关系,产生磁引力负作用和移向欧亚大陆的重心力偶合,形成向月靠近的失衡动态冲动与日、罡发生的力矩关系。

地球持向月靠近的失衡动态旋转46.575度,差22.5度形成两大陆对月直线时,由于日、罡调整了力矩关系,使向月靠近的失衡动态被控制,能够在天体失衡的尖峰区与日、罡发生稳定的平衡关系,形成失衡状态平衡中的力矩。

地球在向月靠近的失衡态尖峰区平衡关系中旋转46.575度,欧亚大陆离开月球22.5度,与月异性磁极相对,产生的磁引力负作用减弱,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关系松弛,日、罡对它加强的引力作用削减,给天体造成向负离子体中心回旋条件。

地球持回旋动态旋转46.575度,差22.5度形成两大陆对月90度时,它的S极磁场离开月球N极磁区,与月异性磁关系解除,磁引力负作用消失,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关系解除,恢复与日、罡天体平衡的力矩关系,这个条件制约它回到负离子体中心。地球在天体平衡的力矩中旋转23.2875度,两大陆对月形成90度,北美大陆移至向月方位。

地球在这个角度复旋转23.2875度,差67.5度形成两大陆对月直线时,北美大陆的N极磁场进入月球N极磁区,与月发生同性磁关系,产生的磁推力负作用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形成对月疏远失衡动态冲动与日、罡发生的力矩关系。

地球持对月疏远的失衡动态旋转46.575度,差22.5度形成两大陆对月直线时,由于日、罡重又调整力矩关系,使对月疏远的失衡动态被控制,能够在天体失衡态尖峰区与日、罡发生稳定的平衡关系,再次形成天体失衡态平衡的力矩。

地球在对月疏远的失衡态尖峰区平衡关系中旋转46.575度,北美大陆离开月球22.5度,与月同性磁极相对,产生的磁推力负作用减弱,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关系松弛,日、罡对其加强的引力作用削减,再次形成天体向负离子体中心回旋运动。

地球持回旋动态旋转46.575度,差22.5度形成两大陆对月90度时,它的N极磁场离开月球N极磁区,与月同性磁关系解除,磁推力负作用消失,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的偶合关系解除,再度恢复与日、罡天体平衡中的力矩关系,重又回到负离子体中心。地球在天体平衡态力矩中旋转23.2875度,两大陆对月形成90度,欧亚大陆复移至向月方位。

 

2、地球的天体失衡改变两层力矩关系

 

地球对月磁力负作用与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形成周期性失衡动态后,失衡的天体关系不是直接作用海洋引发潮汐,而是冲动与日、罡构成的力矩机制,引发双星对它在力矩中产生的平衡作用发生变化,而海洋是以幅动方式对地球的天体失衡态做出反映。在这样的反映形式上隐藏着两层内在关系。

第一层,月与地球发生磁关系时,它处于弱势,本应产生磁力作用的被动性,可是,因为它在地球环形区域内被弧层机制保护,这种被动作用,不能使其负离子体冲动在弧层内与地球构成的圆周体机制,所以,月在地球系内虽被磁力作用,但是,不仅不能向星系质心靠近与疏远,反而把这种作用力移向地球体,只能在自身负离子体中心调解,变为对月负作用。

第二层,地球与月发生磁关系后,产生的磁力负作用使天体陷于窘境。地球的负离子体与天体虽为一体,但因它在太阳环形区域内亦被与日构成的弧层机制保护,故此,尽管对月磁力负作用与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后产生失衡惯性,却不能使负离子体冲动与日构成的圆周机制,这个条件使它只能将失衡作用力隐于自身,在负离子体内不同形式的电荷节层间进行调节,以天体在负离子体内缓冲的方式,表现向月靠近与疏远的失衡动态。

因有这样两层内在关系暗伏在日、地、月之间,故地球在自星系内与月发生磁关系时,虽然存在质心磁极旋转、质点磁极定向的差别,但是由于这个差别中产生的动态效果被两层内在关系制约,使地、月在相互作用中只能形成两个特定规则。

一个是,在地球自转、月球公转的异步运动中,这样的运转形式使地球在自转周期基础上附加月球绕地角度,形成地转与月球在运行中定向磁极相对的周期。

二个是,地球在星系质心,它的N、S极伴天体旋转形成了旋转磁场,月球在质点,它的磁极定向,双星按这种不同步运动方式,在地转372.6度与月行12.6度中形成磁极相对的周期。在这样的周期中,欧亚大陆的S极磁场与月N极相对产生磁引力负作用;北美大陆的N极磁场与月N极相对产生磁推力负作用。因为两种磁力负作用都与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而地球失衡产生的动态效果都是在自身负离子体内调节,所以,它对月产生磁引力和推力负作用后,向月靠近和疏远的失衡动态,能够形成冲动与日、罡构成力矩的周期。

地球在太阳环形区域内第三级弧层与日构成圆周机制,被太阳环形电荷制动的同时亦被北极星负导向电荷制动,产生向北侧行动能后,因为地球向北侧行动态被太阳北侧控制机制制约,所以,能够在太阳北侧近日点46.52度、远日点23.26度形成偏心轨道。地球的偏心轨道虽然成于力矩作用,但因力矩中存在接受日、罡电场力的能量差,海洋在第二层力矩中对地球接受双星电场力能量差毫不隐讳,故海水与天体的微电网络经过对赤道两侧电场力衡量,对力矩中隐藏的电场力能量差,以两半球分布不均的态势展现,就是对这种不平衡电场关系表现的公正姿态。地球在这个角度衡量日、罡的电场力,已经感应到双星间存在电场作用能量差,它之所以还是选择这个角度作为力矩中的平衡点,因为双星在电场力差别中加进了太阳北侧弓形电荷的磁力作用。

地球在力矩中运行,因北极星对它的电场力作用大于太阳,向北侧行的动能依然存在,这种动能被太阳北侧弓形电荷的电与磁场双重作用克制,才产生平衡效果。地球在这种环境产生两种特性:一、它借助力矩条件,凭借和日、罡发生的平衡关系,与北极星构成异阶级对旋体机制,在轴控中运行时单方对旋;二、日、罡的力矩作用挟持它的圆周运动,使其卫星轨道在力矩中负压成一个狭窄的物理空间,天体在这个空间运行,既有偏心运动性又有遵守弧层秩序的规范性。两种作用的严谨性不仅使地球在偏心轨道上的卫星运动形成规范,而且为它营造了稳定的生存空间,地球在这个空间被日、罡作用不但天体平衡,而且衍生海洋平衡。这种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联系中。

一方面,地球在力矩中偏心运动与对旋运动联系,这种联系使它在偏心轨道上被北极星轴控运行,既不能向南北侧动改变行向,也不能向高低挪动改变弧形层位,只能在轨道上形成稳定的对旋运动,以确定在力矩中负离子体与日、罡发生的平衡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成为限制地球运动的条件,所以,它在偏心轨道上形成两层内在规则:一层是,天体被力矩作用时,负离子体被太阳弧层内环形电荷束缚,形成在两种方式平衡关系中支持的内在规则;另一层是,它在北极星轴上90度旋转,形成绕日运行时被北极星轴控的内在规则。

另一方面,地球对海洋的作用力与日、罡对海洋的电场力相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与双星对海洋的作用力产生一体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地球对海水的吸积力抵制两侧引力对海水的吸附作用,使海洋在地球与双星发生天体力矩的基础上产生第二层力矩的平衡效果,导致海洋在第二层力矩的综合作用力基础上构成球状平衡机制。

地球对月磁力负作用和移向欧亚大陆重心力偶合形成失衡动态后,冲动与日、罡构成的力矩机制,产生的最明显效果是波及海洋球状平衡。这种波及性以两层力矩的连带方式表现:一层是,地球的失衡动态冲动力矩机制后,首先与日、罡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双星对力矩中失衡态地球加强的引力作用主要反应在海水上,产生两侧引力对海水作用加强,导致地球赤道对两侧海水的吸积力相对减弱;二层是,这种变化反映在海洋球的状平衡机制上,主要使第二层力矩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赤道两侧海水的球状平衡形式上表现。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既然海水没被月球引力作用,没形成滚桶式涨潮,那么赤道两侧海洋落潮时海水到哪里去了?两层力矩的连带性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它指出了赤道两侧海洋落潮时海水的去向。对日、罡与地球作用于海洋构成的球状平衡机制分析,这个机制的主体关系是第二层力矩,因此,应当从这层关系中找答案。月对地球产生靠近和疏远的失衡效果时,日、罡对它加强力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海水,因此,地球的失衡与平衡关系变化必然在海洋形态上反映出来。对海洋观察:越是接近赤道,潮汐的落差越大。根据这个特点分析“潮汐”概念,它产生之源在于赤道两侧近海渔家对海洋的观察。从这点理解潮汐,地球持失衡与平衡姿态旋转46.575度,赤道两侧均形成3时6分的涨、落位静态,与两极3时6分的落、涨位静态以反比方式对应,因此,潮汐在赤道两侧与两极是以反称形式表现。它揭示这样的内在性:地球失衡动态冲动力矩关系后,日、罡对失衡态地球加强作用力,虽然将其失衡动态克制,但是它的失衡动能并没消失;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日、罡与失衡态地球发生的平衡关系是通过海水实现,使海洋在地球的失衡态平衡中能够以第二层力矩形式,表现两极的涨位静态与赤道两侧的落位静态相对平衡。这种内在性展示,潮汐与天体的平衡关系,是以赤道和两极海洋相对涨、落位动态和静态的形式,表现平衡关系变化。因此,日、罡、地、月在相互作用中,通过海水表现潮汐变化的自然形式是外在现象,它被这些天体在平衡关系变化中形成的内在规则制约。

从两层力矩关系的角度看海洋,潮汐在涨、落位静态表现着球状平衡的矛盾性。其矛盾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于自然:海洋在赤道两侧形成3时6分的落位静态与3时6分的涨位静态相矛盾。另一方面现于物理:赤道两侧潮现落位静态都是在两大陆对月时,这种自然形式揭示,地球磁场的N、S极与月发生的同、异性磁关系能够引发天体失衡,海洋是在天体失衡条件下形成两层力矩中的球状平衡;赤道两侧潮汐呈现涨位静态都是在两大陆对月90度,这种自然形式揭示,地球磁场N、S极与月发生的同、异性磁关系已经解除,海洋是在天体平衡条件下形成两层力矩作用中的球状平衡;海洋的涨、落位静态,都表现在地球旋转46.575度的现象中,它揭示在失衡和平衡条件下与日、罡发生的两层力矩关系对称。不过,在对称形式上掩盖着矛盾性。

对这种矛盾性分析,仍属与自然规律相矛盾的倾向,因此,这种矛盾倾向背后依然掩盖着另一种倾向。持自然形式被物理机制制约的辩证观,对海洋在涨、落位静态都形成3时6分球状平衡现象的内在规则分析,可以看到一层潜在的天体特性:天体在相互作用中支持对立关系时,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这种本能使它们利用媒介物质相互作用时,不断克服局部不平衡条件,以修缮平衡关系中含有缺欠的部分,达到支持对立天体的主体关系平衡。

 

评论